为了从照料孩子的疲惫中解脱出来,不让孩子哭?关于“宝宝哭闹时要不要抱”的国外育儿说法,自提出以来已经争议很久了。主要分为两大派别:独立派妈妈认为绝对不能一哭就抱。宝宝哭闹时,如果每次都抱,会宠坏他,养成依赖后就得一直抱着,根本没法放手了。
温暖派妈妈则认为必须要抱。宝宝不会说话,哭是表达诉求的方式,在宝宝啼哭时迅速抱起来,能让宝宝有安全感。独立派的妈妈们认为婴儿哭闹不需要抱,她们试图训练出不哭闹的宝宝。
做法是:孩子一哭就放下来,不哭才抱起来,以此来训练得到一个“不哭的孩子”。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得到一个“不哭的孩子”?仅仅是为了从照料孩子的疲惫状态中解脱出来?
哭是孩子的天性,除了尿了、困了、病了、饿了,以哭声唤来父母的照料行为,甚至没有任何原因,只是精力旺盛需要发泄。在前几个月,面对宝宝的哭声,妈妈们不错的处理办法就是及时回应,给予关注并不会宠坏一个宝宝。事实上如果你总是回应宝宝的哭闹,总体上宝宝会哭得越来越少。
宝宝的哭声在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发展特征。
0-3个月,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个时候的哭声是真实的,反映了孩子的生理状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哭了,肯定是有需要。这里包含了一个信息,就是,0-3个月的婴儿,还不会假装哭来控制父母。
3-7个月,婴儿的哭声的作用开始分化,变得更有互动性,并且会伴有一些姿势,从非有意识逐步变成有意识。
7-9个月,婴儿的哭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因为他们慢慢明白哭声的后果。这个重要变化和他们在这个阶段重大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9-12个月,他们更是能够把哭声和一些身体语言结合起来,比如,看向主要照料者,做一些手势等等。 所以说,9-12个月以后,孩子的哭声逐步变得有意识了。他们开始知道怎么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了。
为了从照料孩子的疲惫中解脱出来,不让孩子哭?以上诗安国际母婴会所的老师的介绍,您是不是也有了一些的了解呢,如果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或拨打电话:400-088-0194。老师会真诚的给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