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坐月子”始于宋代?在中国古代,生儿育女对每个妇女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相应地,女性的产后恢复也一直受到重视。一些秦汉时期的医书已经涉及到了相关内容,可见产后保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进行产后保健的?
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国家为了鼓励生育、蕃息人口设置医者看护临盆产妇,如越王勾践就曾下令全国,要求即将分娩的产妇主动上报政府,政府会派医者看护。根据婴儿不同的性别,政府会提供产妇不同的牲、酒津贴。如果出生的是个男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犬;如果出生的是个女性,政府提供两壶酒和一只猪。
汉代到唐代的医者认为,产后三日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亲属应该用猪肝来补养产妇内脏的消耗。至于产妇临盆之后的安危,首要是防范血晕和痉病。先秦到唐代的医书中,经常用“心闷气绝”、“眼不得开”、“昏迷不醒”等来描绘血晕。
为了让孕妇苏醒,医生会采取用冷水泼面、强牵头发和膝盖、以醋或酒涂抹口鼻等方式,更有甚者,还会灌小便、产血、马粪。所谓“痉病”,则是指牙关紧咬、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肌肉难伸,通常认为是由于感受风寒所致,所谓“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
中国古代女性“坐月子”始于宋代?以上诗安国际母婴会所的老师的介绍,您是不是也有了一些的了解呢,如果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老师,或拨打电话:400-088-0194。老师会真诚的给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