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635485666 来源:诗安产后恢复中心作者:诗安妈妈
生命的降临,给家庭带来无尽的喜悦。但对缺乏经验的新手爸妈来说,面对那个小小的人还有点手足无措,甚至会被新生儿的一些正常情况吓到。
所以,护理新生儿可不是简单上几节课、看几本书就能做好的,以下这27种新生儿的正常现象,希望新手爸妈都能了解一下,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少受罪,还可以让新手父母少担心。
01.头瘤(产瘤、先锋头)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头部可触摸到一个隆起的“包”,用手摸感到柔软,压之有凹陷,这种“包”叫产瘤。
产瘤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的头在通过母亲产道时受到挤压,局部的血液循环受阻,造成头先通过产道的部位皮下水肿,这种情况无需特殊处理,之后会自然消失。
02.新生儿胎脂
足月的初生儿皮肤上会覆盖一层灰白色的皮脂,能够保护新生儿娇嫩的皮肤,这些胎脂的分布并不均匀,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自然消失,不需要刻意擦拭。
03.口腔内有白点(马牙、上皮珠)
在新生宝宝口腔的上腭中线附近会看到针头或米粒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叫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
在宝宝牙齿牙龈边缘也会有白色小珠或灰白色硬块,看起来好像萌出的牙齿,俗称“板牙”或“马牙”。
上皮珠和马牙对宝宝没有不良影响,不必做处理,会自然消失哦~
04.宝宝体重减轻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会在出生5天内体重减轻,一般会减轻5%~10%。
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宝宝进食量少,呼吸和皮肤流失一些水分、脐带干燥、胎脂脱落及尿液和胎便的排泄而引起的体重减轻,属于生理性体重减轻。
一般到第10天左右就会恢复到出生时体重,10~14天体重开始增加。
05.
粟粒疹
在孩子的鼻尖、鼻翼、颊、颜面等处,常可见到如针尖大小黄白色的小疹子,这就是婴儿粟粒疹。这是因为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堆积而形成的。
粟粒疹既不疼也不痒,不需治疗。家长们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以免引发感染。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周就会自然消失。
06.生理性脱皮
新生儿出生几天或几周后会开始出现脸部和全身脱皮的现象,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不收影响,就不必过于担心。
宝宝脱皮期间,可以涂抹润肤油/霜,以保持皮肤滋润。不要撕宝宝的脱皮,以免引发感染。
注意:若脱皮时还伴有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征,需要就医检查。
07.
宝宝唇部有吸吮小泡
吸吮小泡指的是婴儿上下嘴唇中间部位出现的小泡,是因为吸吮动作所致,和喂养方式以及“上火”无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须为此担心。
宝宝稍大些,吃奶时间隔拉长,就没了。
08.身上有不规则红色
很多宝宝出生时脖子后面、眼皮或者鼻尖上都有一片不规则的红色区域,这是一些毛细血管群,通常会在1岁半左右时自行消失,不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09.新生儿肚子鼓
这是由腹肌发育不完善,腹壁比较松弛而受胃肠空盈的影响所造成的。是正常现象。
只要宝宝能吃能睡、精神状态良好、肚子摸起来软软的,就不用担心。
10.“黑色”胎便
大部分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12到24小时内第一次排便,称为胎便。这是胎儿在子宫内形成的排泄物,为墨绿色粘稠状。
11.吐奶、溢奶
新生儿的胃是水平的,胃容量小,吃奶过多、过急,很容易溢奶或者吐奶,是常见的现象。
建议宝妈尽量采用坐喂、半卧位等姿势哺乳,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
记住,宝宝吃完奶要及时拍嗝,拍完嗝宜采取右侧卧。
12.生理性黄疸
大约70%以上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5天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现象,在2周内逐渐消退,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约持续1个月。
这是正常现象,称作生理性黄疸。
如果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严重,或消退后又反复,宝宝不好好吃奶,精神状态差,这时就要及时就医。
13.宝宝打喷嚏
新生儿鼻腔狭小,鼻道狭窄且短,但鼻粘膜血管丰富,因此容易受到空气和灰尘刺激容易产生神经性反应,引起打喷嚏。
这并不是宝宝着凉的表现,只要宝宝无其他异常情况,就不必担心。
14.宝宝总会在使劲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新生宝宝总会在使劲,特别快睡醒时,有时甚至会憋得满脸通红。
家长就会担心宝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其实,宝宝是在“活动筋骨”,如同我们伸懒腰一样,是新生宝宝独特的一种运动方式。
这样的动作可以帮助宝宝吸入更多氧气,有利新陈代谢,也会让宝宝感到更舒服。
15.生理性抖动
多数新生宝宝在浅睡眠状态中当遇到声音、光亮、震动时常会出现出现四肢或身体无意识、短暂不协调的抖动,被称为新生儿睡眠惊跳,是种正常的生理表现。
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不必紧张。
16.一吃就拉
新生宝宝常会一吃就拉,并不是消化不良。而是胃里进入食物后,对肠道从上到下产生刺激,形成胃———结肠反射。
有些宝宝会持续这种情况到几个月。
17.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睡眠中容易出现呼吸不规律、快慢不均匀。
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新生宝宝皮肤颜色红润,就不必惊慌。
18.体温波动大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脂肪薄,体温会随着周围温度变化而改变,因此会出现体温时高时低波动大的情况。
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
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
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
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19.乳房增大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出生5天左右后,常会出现乳房的乳腺肿胀现象。
这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妈妈雌激素影响的结果,随着来自母体雌性激素的逐渐消失,肿胀的乳房也会渐渐恢复自然,所以不需要担心。
不要随意去挤压宝宝乳头,如果感染发炎严重,甚至会引起败血症,女性宝宝如果发生乳腺炎造成乳腺管堵塞,还会影响成年后的乳汁分泌。
20.红色尿液
有些宝宝在出生几天后,排出的尿液总会看见淡淡的红色,这是因为新生儿白细胞分解过多,造成尿中的尿酸盐排泄过多引起,属正常现象,几天后会自行消失,这不是病态,无需担心。
21.女宝阴道出血(假月经)
部分姐妹会发现女宝宝在出生几天后,会有少量血液从阴道排出,好似来“月经”。
新生女宝出生时体内存在一定的雌激素,主要是胎儿期妈妈由胎盘传给胎儿,出生后雌激素来源突然中断不断下降,7天左右时降至最低,便出现了阴道充血的细胞脱落的“假月经”现象。
22.频繁打嗝
这是由于宝宝调节横膈膜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当宝宝受到轻微刺激,如空气吸入、进食太急太快、太凉太热,就会使得膈肌突然收缩,开始不停地打嗝。
另外,婴幼儿膈肌较僵硬、平直,当胃充盈后特别容易刺激膈肌,导致痉挛,也会引起打嗝。
可尝试拍嗝、喂温开水、喂奶等方式来缓解,随着宝宝的成长,打嗝现象会逐渐好转。
23.发出呼噜噜的声音
新生宝宝呼吸时,常会听到喉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叫喉鸣。
这是新生儿喉咙软骨发育未完善造成的。随着孩子的生长,当柔软的喉头慢慢变硬,一般在半岁到1岁时,呼噜呼噜的声音就会自动消失。
如果宝宝喉鸣非常严重,持续时间很长,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了。
24.宝宝肚子咕咕叫
有些新生宝宝吃饱了,肚子里还是会常发出咕咕的响声,这是宝宝的肠鸣声。
是因宝宝腹壁薄,肠蠕动快产生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25.新生儿斜视
新生儿早期眼睛常一会内斜,一会外斜,这属于眼肌调节功能不良的生理性斜视,3个月后便会逐渐改善稳定。
如果6个月后,宝宝眼睛看起来还是有内斜或外斜,就应重视就医诊疗。
26.对眼
新生儿有时看东西好像有“对眼”,这多是宝宝看近距离物体表现出来的。可把物体放离孩子远一些,情况就会改变。
平时也要注意改变孩子睡觉的位置,不要长期偏向一侧;还可定期用带响声颜色鲜艳的玩具变换位置摇动吸引孩子追看,锻炼眼肌动作的协调。
27.腿弯
胎儿在子宫内因为空间限制,四肢呈屈曲状,出生后虽然可以自由伸展。
但小腿会延续之前的轻度弯曲所以呈“O”型,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弯曲,千万不要包“蜡烛包”来强行“矫正”。
育儿路途曲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果你是新手爸妈,碰见这些情况时,千万不要慌张哟,多学习多了解,一定能轻松育儿~